为什么专家学者们对人民币的预测总是被打脸?——福卡年初的说法又应验了
摘要
本文是今年2月份《福卡分析》2018年第7期的文章。6月份以来人民币汇率再次跌宕起伏,正印证了当时福卡的一个判断:“今后不但人民币兑美元难以稳定,人民币兑欧元也难以稳定。事实上,人民币、美元、欧元三者汇率都开始进入到高波动时期。”
预测人民币容易“出事故”
人民币又让很多人傻眼了。
就在专家学者和市场普遍认为人民币仍存在贬值压力,人民币在去年年末升到6.55附近已经有“超升”嫌疑,企业、机构投资者和个人纷纷动起了购买美元的心思之时,人民币却加大马力继续上攻。
今年一开年,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6.5079,创下自2017年9月11日以来的新高。而继2017年升值6.4%以后,今年1月份人民币兑美元单月升值幅度达到了3.5%,是1994年以来单月最大升值幅度。到2月2日,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.2885,升破了6.30的关键位,创下2015年“811汇改”以来的最高位,至此,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3.76%。
这不但让投机沽空屡战屡败,损失惨重,且致使很多企业套保出现亏损,外汇套保策略左右为难不灵光了。
不仅如此,人民币近年来的跌宕起伏也让专家学者们“颜面扫地”。在专家、分析师们一片贬值“破7”的预测声中,人民币却反转升值;在专家们预判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稳定在6.6左右之际,人民币却连连突破,势如破竹。某知名专家就感叹,“如果要羞辱一个人的智商,就让他去预测人民币汇率的走势。因为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,专家们几乎就没有正确过”。
预测中“心魔”“障目”
对人民币汇率屡屡看走眼,除了汇率本身具有较高的复杂性,更关键的原因在于,各种预测往往被三大“魔障”捕获:
被行情走势捕获
预测跟着行情跑几乎是常态,在2014年-2016年人民币贬值期间,相关预测也“顺水推舟”,摆出一堆“人民币面临着比较大的贬值压力”的理由,然而,就在“人民币贬值压力难以从根本性消除”的预测中,行情却悄然切换。
被“问题”捕获
紧盯“问题”,以“问题”作为预测的抓手是各类预测普遍的“套路”,这在过去三四十年看空中国的预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,对人民币的预测也多陷入“问题”思维。
过去几年,对人民币贬值的预测就是基于实体经济疲弱、资本外流、金融风险、资产价格泡沫甚至房地产泡沫化等问题。但如今相关问题尚未烟消云散,人民币的行情却变了。
显然,“问题”思维无法解释人民币行情的变化,更无法准确预见行情的切换。
被价值取向捕获
“问题”思维往往内置着价值取向,即认为符合某种价值标准的就是合理的、对的,事物就会向某个方向发展;反之,就是不合理的、不对的,事物就会反向而行。比如,有分析就认为,中国货币增长太疯狂,因此,人民币一定贬值。
但现实中,人民币显然并没有按照这个“套路”走。事实上,在执行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下,日本近年来的货币增长同样惊人,但日元却成了避险货币,让“货币超发终将使日元走弱”的逻辑不攻自破。
汇率动态变化的根本
究其根本,囿于行情、“问题”和价值取向的分析预测都是线性的、静态的,更多折射出的是人的思维局限,而难以充分反映汇率的动态变化。
实际上,汇率既然是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的比价,其本身必然是两国国情综合对比的反映,而不是任何单方面的一厢情愿。
这也就意味着,在正常情况下,两国对比相对稳定,汇率势必保持相对稳定;反之,两国对比发生较大变化甚至处于持续的动态调整中,汇率也必将变动不居。过往人民币兑换美元也是遵循这样的规律。
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兑美元从5.7一下子贬值33%至8.72,往往被认为是中国推动出口的战略举措,但根本上是中国改革开放、经济强劲增长导致对美元需求激增的反映,官方汇率不得不向反映真实市场需求的黑市价格靠拢,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。
此后的11年间,人民币总体稳定在8.3左右,直到2005年的再一次汇改。这个汇率稳定期本身就是中美政经对比相对稳定的反映。
当然,在稳定中也逐渐积累变化的能量,2005年再次汇改就是变化累积至打破稳定的结果。毕竟在此过程中,中国综合实力不断提升,中国已经从1994年前后动辄被美国“百般刁难”的地位上升到2005年开启与美国战略对话机制的层面。而由此到2013年人民币逐年升值的阶段就是中国综合实力加快追赶美国的反映。
2014年,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至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位,同时,信贷、债务、杠杆化问题突出,看空中国甚嚣尘上;同年,美国经济复苏,经济增长创衰退以来最强年,当年1月份开始了举世瞩目的QE缩减计划。
在此背景下,人民币进入三年贬值期,中美对比中,中国相对弱势使然。2017年,中国GDP增速自2011年来首次回升,且增量突然放大,看空转看多;同年美国却因特朗普执政而矛盾丛生,经济虽然延续复苏势头却不被看好。美国相对弱势导致弱美元。
这也是为什么单从基本面来看,无法解释人民币强势升值与美元弱势的根本原因所在,“没有对比,就没有伤害”。
换言之,离开对比来谈汇率,难免似是而非,犯“一根筋”的错。需要强调的是,汇率中虽然从不缺少“有形之手”的干预,但根本上仍是受结构安排(详见2017年第39期福卡分析文章《汇率围着什么转》),即“有形之手”的干预无法脱离两国国情综合对比。
汇率进入高波动期
那么,接下来人民币走向何处?有分析认为,由于国内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,企业盈利能力改善等因素,人民币将保持升值。
不过,也有人担心人民币会持续上涨过度,所以需要或者建议人民币贬值。
这类分析还是陷在单一、线性、静态的思维里,缺乏对汇率走向格局的把握。如果单从人民币自身来看,显然推动其升、贬的力量和诉求同时存在。
从进出口的角度来看,升贬的要求同在。社会普遍关注的是出口,认为为保护出口需要人民币贬值。但在中国进口消费已经达到今天这种规模的背景下,升值的利益也无法忽视。
此外,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的推进都需要人民币升值的支持。升贬之间究竟该如何平衡和拿捏?正是由于“左右为难”,“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下的基本稳定”成为近年来官方的目标。
然而,“理想丰满,现实骨感”。今后不但人民币兑美元难以稳定,人民币兑欧元也难以稳定。事实上,人民币、美元、欧元三者汇率都开始进入到高波动时期。
其根本原因在于中美欧三大经济体之间综合对比进入到不稳定阶段。
首先,经济危机的爆发本身就是对全球的一次洗牌和重构,对于中美欧三大经济体来说,其以往相对稳定的对比关系被打破,三者都处于经济社会重新建构,优势再确立状态中,无论是在化解经济社会风险方面,还是构建起在新经济领域的地位上,都面临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,因而各种风吹草动都很容易导致三者强弱对比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。这都将反映在汇率上,成为汇率不稳定的源头。
其次,货币的主权属性将随着国家(经济体)间竞争的激化而不断强化,这也就意味着国家机器会加大对汇率的干预。三大经济体基于各自需要在汇率导向上的碰撞、摩擦无疑会进一步放大汇率的波动。
基于此,今后人民币、美元、欧元的升贬将呈现“风水轮流转”的常态。也就是说,伴随着美元、欧元、人民币三足鼎立格局的形成,三大货币汇率跌宕起伏在所难免。那么,这种状况将会延续到什么时候?三大经济体综合对比相对稳定之时,三者汇率相对稳定之日。
大机遇、高风险
当然,汇率的高波动无疑会放大相关企业的经营风险,有关对冲汇率风险的策略和手段很可能失效。
但是,汇率的高波动也将为善于投资投机者打开一扇大门,成为其投资投机的黄金时期。只是,更多的投资投机者将会以比以往更为惨烈的方式成为韭菜、炮灰。
毕竟,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巴里·埃森格林所言:“预测汇率是一个艰难的游戏。期限长度如一年期的汇率走势与模型预测并不相同。货币市场一再令老练的投资者无所适从,甚至破产。”更何况是在三大货币的高波动中。
除此之外,三大货币的高波动性带来的更大的变化在于,这将不断增强社会对法定货币的怀疑和不信任,从而刺激加密货币等新型货币加快发展,为新的全球货币登上历史舞台做好“铺垫”。
收听德培
没时间解释了,快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,获取更多精彩内容
精彩推荐
人民币汇率从跌宕起伏到左右逢源——背后玄机人民币汇率峰回路转有玄机,还记得当年的“人无贬基”?人民币资产“漂洋过海”的那些路数超级大公司将取代国家?特朗普不是偶然现象,贸易战是必然宿命,看不清这两点势必误判|德培直播文字稿美国生病全世界“吃药”——中国怎么办?(福卡原创,欢迎转载)